信息与工程学院第三届“科技创新节”——人工智能及应用主题学术论坛圆满举行
时间:2023-11-24 点击:
为更好提升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活跃学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加强校际和校企科技联系,信息与工程学院于2023年11月23日至11月24日举办第三届“科技创新节”系列活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董事长朱定强、院长周志宏、副院长张康龙,教务处负责人方东玉,信息于工程学院院长徐蔚鸿、副院长杨露,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郭克华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广海教授,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朱宁波教授,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士庚教授,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杜四春副教授,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洪庆辉副教授,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师生共同参与本次系列活动。

本次论坛共有6场专家专题讲座:
11月23日下午14时郭克华教授在学术报告厅开展“校企合作,以赛促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南大学经验”的报告
“为什么企业需要人才又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本科生人才培养最迫切的问题在哪里?”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郭克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适合高校教育的新路径“校企合作,以赛促学”。他在报告中指出要切实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结合、赛学相融”落实到人才培养当中,实现行业要素融入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行业参与教育的能动性,让学生掌握真实的技能。

11月23日下午16时朱宁波教授在学术报告厅作关于“超声图像智能检测技术在质量控制和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的讲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治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确立医学人工智能发展为国家战略”。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宁波以胎儿超声图像引入医学图像处理及智能软件设计,在论坛中提到,当前应加快智能医疗等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开展医学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研究。

11月23日下午14时刘广海教授在一教楼1310室作关于“升华深度特征的图像检索研究”的讲座
“通过不断尝试,我们已经能运用图像检索技术等科学技术,改变人工耗费人力、物力的缺点”。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处长刘广海在讲座中阐述基于深度学习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形状特征,表现出“纹理偏执”的特性,他们研究如何结合形状和颜色特征,将传统深度特征升华为包含低级特征属性的深度特征,称之为升华深度特征,并应用于图像检索。升华深度特征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检索性能,能够为基于人脑机制的图像检索提供新见解,所提出的方法更符合人类感知习惯。

11月23日下午16时张士庚教授在一教楼1310室作开展“面向物联网应用的人工智能及安全”的报告
“我们进行压缩网络架构构建现代化模型,这样的训练效果更高,并且能够得到共享模型”。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士庚在报告中指出由于物联网设备在存储、计算、带宽等资源上的限制,如何在保证数据隐私的同时高效地运行深度学习模型已经成为了边缘智能亟需解决的挑战性问题。同时,介绍了在端-边-云协同的环境中如何对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轻量化并加速执行以适配物联网场景需求,并讨论在物联网系统中应用深度学习模型时面临的安全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案。

11月24日上午10时杜四春教授在学术报告厅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撰写经验”的报告
“产品和营销哪个更重要?把握人性很重要!”湖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四春从科技论文写作与基金项目申报两个方面展开讲述。围绕项目申请书的逻辑结构、题目、摘要、创新性、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等方面分享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的经验,详细介绍如何提高申请书的质量和申请成功率。

11月24日上午10时洪庆辉教授在一教楼1310室作“面向存算一体的类脑智能电路及其应用”的讲座
“本科生通过项目研究,未来十年可达到多种解决现在互联网的问题”。湖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洪庆辉指出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有智能感知能力弱、自主学习与自适应能力弱两个瓶颈问题。报告从类脑智能角度提出了模拟存内计算电路设计方法及其应用。提出的类脑计算电路具有高速、高能效等特点,在高精度求解的同时可实现与传统数字化计算方法相比两个数量级以上的速度提升,为科学计算、深度学习以及工程应用中的高能效计算需求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本次论坛的圆满召开有利于我院教师生了解和跟踪国际科研学术前沿方向,有益于形成人工智能方向的科研团队,能提高纵向科研题目申报材料撰写水平,为校企技术合作探索可行途径,也能为教师科研提供校外学术指导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