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团委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看哭了!“袁隆平”和“宋应星”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

发布时间:2021-03-10    点击次数:

                         古有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

                              写就《天工开物》

                         今有袁隆平心怀“禾下乘凉梦”

                             致力杂交水稻的研究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在央视综合频道与观众再续“经典之约”,聚焦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

                

《天工开物》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18篇,123幅图,初版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其中,不论是百姓汲水舂米的日常工具,还是制取海盐、炼铁纺织的精巧技术,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科学态度,迸发着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

序言中写道:“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宋应星没有被六次科考落榜的失意打倒,他在数次赶考奔波的所见所闻中,认识到工农业生产的巨大价值,于是他选择回归自然,走出了一条与当时的读书人不同的路。

                

主持人撒贝宁带领由李光洁饰演的宋应星去看三百多年后的“天工开物”,那里有中国的高铁、飞机、火箭、“奋斗者”号深潜器......不禁让宋应星感慨道:“这三百多年后的‘天工开物’,了不起啊!”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话,意思是:人类自身并不能长久生存下去,人能生活下去是因为人能依靠五谷养活自己;可是五谷并不能自己生长,而需要靠人类去种植。

节目中,相隔300多年的袁隆平与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产生了属于科学家们的共鸣:求真务实、造福人民。他们以现代礼仪在稻田里上演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带领观众感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世致用、为民谋福祉的不懈追求,也让观众看到中国古代的伟大创造仍有取之不尽的宝藏。

                

正如节目中说道:“我们中华民族其实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古人就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创新精神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特质!”

三百多年后的人们何止是在读《天工开物》,更是在继往开来的科学实践大地上奋力续写着更加恢弘而璀璨的“天工开物”。

这是千年追寻、今朝圆梦的故事,也是少年有志、民族无量的故事。让我们一起铭记前人伟大的付出和今人不朽的传承,在心中燃起科技创新之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