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摇曳
一个个角色在几双巧手的摆弄下
粉墨登场
一幕幕场景配合着锣鼓点精彩上演
皮影戏
作为最古老的“电影”
构成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童年记忆......
皮影戏的起源
中国的皮影戏历史悠久,传说起于汉武帝思念李夫人,齐人少翁弄影还魂的故事: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上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发展:
成熟阶段:北宋时期
鼎盛阶段: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
衰落阶段:清代后期
皮影戏的表演形式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地农村,这种朴实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
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海阳竹枝词》中是这样描写皮影戏的精彩。
皮影的制作过程
第一步,选皮: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比如陇东皮影的制作一般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第二步,制皮:制皮的方式有很多,以陕西皮影为例,通常有两种方法炮制它的原材料牛皮:“净皮”和“灰皮”。
第三步,画稿: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第四步,过稿:雕刻艺人将刮好的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质的收缩性,然后才能描图。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作为最古老的“电影”形式要想在现代舞台上新生,不断克服目前现状从而与时代接轨并非易事。但通过对传统的全新演绎、语言运用的革新和各类媒体结合等方式,它也在不断成长和进步,走进更多人的“视界”。《〈白蛇传〉新解》是艺术家邬建安在多次走访陕西地区皮影戏班老艺人,对各个版本的《白蛇传》文本和戏本进行研究之后,创作出的一组当代艺术作品。在作品中,他结合传统皮影的样式语言,为《白蛇传》的故事添加了由7幅彩色浸蜡剪纸拼贴画作品组成的“前传”《青鱼案》和由一组装置艺术作品预示的“结局”《破塔记》,是一部对民间经典故事付诸时代文化想象的“再造神话”。
本期皮影戏的介绍就到这里啦!下期让我们一起走进湘菜的视觉+味觉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