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原名“昆山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的起源
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到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这也就是今天的昆曲。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当时的苏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知名艺术家
张继青
张继青,女,上海市人,原名忆青。江苏省苏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1938年生,工闺门旦,先学苏剧,后得昆曲前辈全福班老艺人尤彩云、曾长生的教授,在传统技艺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2年参加苏州民锋苏剧团。1956年入苏州市苏剧团。后任江苏省苏昆剧团演员,江苏昆剧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剧协第三、四届理事。1958年后,专工昆剧,又得到沈传芷、姚传芗、俞锡侯等名家的指授。她戏路宽广,正旦、五旦、六旦均佳。197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朱卖臣休妻》等。1984年获第一届戏剧梅花奖。
张军
张军,著名昆曲艺术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素有中国“昆曲王子”之美誉,MFA艺术硕士。原上海昆剧团副团长,现任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专工昆剧小生,师承著名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岳美缇、周志刚,是俞振飞大师的再传弟子。曾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戏剧表演梅花奖、第十一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2002年“联合国促进昆曲艺术发展大奖”、全国昆剧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十佳演员”等奖项。
俞振飞
俞振飞(1902年7月15日-1993年7月17日)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著名昆剧小生,著名昆剧演员,(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六月十一日)生,名远威,字涤盫,号箴非,原籍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生于苏州义巷。京剧、昆曲表演艺术家,工小生。1993年7月17日(农历癸酉年五月廿八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他擅长演出的剧目:昆曲有《牡丹亭》、《长生殿》、《太白醉写》、《墙头马上》、《游园惊梦》、《琴挑》、《断桥》等等;京剧有《群英会》、《奇双会》、《玉堂春》、《春秋配》、《监酒令》等。
昆曲的艺术特点
声音行腔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在演唱技巧上,昆剧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舞台美术
包括丰富的服装式样,讲究的色彩和装饰的以及脸谱使用三个方面。除了继承元明以来戏曲角色服装样式外,昆剧的有些服装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为相似。脸谱用于净、丑两行。属于生、旦的极个别人物也偶然采用,如孙悟空(生)、钟无艳(旦),颜色基本用红、白、黑三色。“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一支昆曲,演绎历史传奇;一把扇子,承载千古情意。下期就让我们走进:无技不惊人,无情不动人,无戏不服人的“京戏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