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
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与越剧、评剧、京剧、黄梅戏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创新和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著名的代表作品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豫剧之四大唱腔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包括四大唱腔:豫西调(又称西府调)、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祥符调发源于古都开封,是豫剧的母调。为标准的中州音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男腔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女腔庄重大方、委婉俏丽。祥符调唱词通俗易懂,有着“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唱功艺谚,小生多用假嗓,老生用真嗓、假嗓等,旦角多用假嗓,丑角多用真嗓和假嗓,净多用疙瘩腔。豫西调(西府调),发源于洛阳。声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净丑多用真嗓,真嗓后挫下压。豫东调发源于商丘。慷慨激昂,粗犷豪迈。咬字较重,弦高。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等特点于一体,真假嗓结合使用,男声粗犷豪迈,多以假嗓、真嗓多交替使用。沙河调(本地梆)活泼婉转,激昂嘹亮。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称梆子剧、淮北梆子。
豫剧之行当划分
豫剧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的结构组成。四生:即老生、小生(早期包括武生、小生、娃娃生;现已分开)、边生(二补生,即扫边老生,一般为次要角色,后逐渐并入老生行)。
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包括花旦和闺门旦)、老旦、武旦(包括帅旦、刀马旦)、彩旦(丑婆)。
四净:又称四花脸是正净(也作铜锤、黑头;俗称大花脸)、副净(也作架子;俗称架子花脸)、武净(俗称武花脸;包括摔打花脸)、毛净(俗称毛花脸)。
豫剧之妆容服饰
豫剧“浓墨重彩”的妆容,一律都用油彩上妆。旦角一般都是杏核眼,眼线挑到耳根,樱桃嘴。生角画的各有不同,各种各样的脸谱更是五花八门,惟妙惟肖。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 ”。
豫剧之表演要诀
豫剧的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
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九个鼻”、“八杆”、“单倒”等路数。青衣和闺门旦为“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脚脖”,“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则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小旦出场式是“出门按鬓角,双手掖领窝,弯腰提绣鞋,再整衣裳角”。小生表演要诀是“清、净、冲”。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独特的豫剧使中国古代人民遗留下的艺术瑰宝,让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下期就让我们走进“戏剧之母”的昆曲,领略其中“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