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团委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悠悠千古论华夏(十三)——黄梅戏

发布时间:2020-06-26    点击次数: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寰球共享。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 

                                           ——中华世纪坛序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养性,并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黄梅戏之三大腔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戏。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之两大声控体系  

一、花腔体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花腔体系脱胎于民歌小调,属曲牌体。 

二、平腔体系 

    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惜,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平词体系渊源于高腔、弹词、罗汉桩、道情、吹腔、徽调、京剧等声腔,属板腔体。 

    这两大声腔体系,都植根于安庆地区的声腔土壤。黄梅戏表演形式,在学习借鉴昆曲、京剧、徽剧等大剧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黄梅戏之角色行当  

黄梅戏丰富的角色行当也促进了如今地位的树立。 

    黄梅戏的角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辛亥革命前后,角色行当分工被归纳为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黑须)、花脸;下四脚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 

    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魚色常穿黑色褶子而得名。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剧种多称青衣,南方剧种多称干日。按照传统来说,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又称挂须,有黑白须之分,一般黑须称正生,白须称老生。重唱念,讲究喷口,吐字铿锵有力。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徐文进、《告经承》的张朝宗等。黄梅戏中花脸专工戏极少,除在大本戏中扮演包拯之类的角色外,多扮演恶霸、寨主之类的角色,如《卖花记》的草鼎、《二龙山》的于彪等。

 

  

 

    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大嗓演唱,表演时常执折扇。扮演的角色如: 《罗帕记》的王科举、《春香闹学》的王金荣、《女附马》的李兆廷、《天仙配》的童永等。 

 

  

 

    在黄梅戏中,丑行比较受欢迎。为帮助演出,小丑常拿着一根七、八寸长的旱烟袋,老丑则拿着一根二、三尺长的长烟袋,插科打译,调节演出气氛。 

 

  

 

    老旦戏曲行当之一是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老旦的表演特点,是唱、念都用本噪,用真噪但不像老生那样平、直、刚劲,而像青衣那样婉转迂回。

 

  

 

黄梅戏之妆容服饰 

    黄梅戏妆容重眉眼。不同与京剧中浓墨描摹的眼廓、华丽的假面,黄梅戏戏装讲究晕染、讲究神韵,类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质朴,小生眉眼上扬,眉峰微聚,风神俊秀,清俊佳绝;花旦眉目含情,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

 

  

 

    黄梅戏的服装也是具有自己独有的韵味。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不过是唐宋明时期的为多。较之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

 

  

 

下期,我们将走进评剧的世界,让这个同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的评剧带给我们活泼、自由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