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团委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悠悠千古论华夏(十)——笔墨纸砚

发布时间:2020-06-03    点击次数:

笔墨纸砚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粲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寰球共享。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 

                             ——中华世纪坛序

 

 

  

 

    毛笔是用兽毛扎成笔头,再粘结在管状的笔杆上制成的。一支好的毛笔应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尖”是指笔锋尖锐;“齐”是指修削整齐;“圆”是指笔头圆润;“健”是指毛笔弹性强,写出的字锐利矫健。“话到七分,酒至微醺;笔墨疏宕,言辞婉约;古朴残破,含蓄蕴藉,就是不完而美的最高境界。”                                               

                                          ——刘墉 

  

 

    如今用的毛笔,相传由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改良而成,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侯店和浙江湖州善琏至今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如同过年,家家包饺子,饮酒庆贺,纪念蒙恬创毛笔。自元代以来,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生产的具有“尖、齐、圆、健”特点的“湖笔”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毛笔品种。毛笔在历代都有不同的称呼。春秋战国,诸侯称雄。此时,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吴国(今江苏)叫“不律”,楚国(今湖北)叫“插(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律称为“毛笔”。而白居易将其称为“毫锥”,《寄微之》诗云:“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

 

 

  

 

    “赠君古墨三寸许,君知此墨从来处”,墨给人的印象稍似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都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中国考古发掘出来公元前14世纪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迹,还从湖北云梦县发掘出来战国时代的墨块。《庄子》中有“舔笔和墨”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开始用毛笔和墨水了。

 

 

 

  

 

    纸是一种重要的书写材料,它是用植物类纤维加工制作而成。在没有纸的古代,人们把文字刻或书写在龟甲、兽骨、竹片、绢帛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这样的书写材料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为我国造纸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宋代以后,造纸技术日益提高,纸的品种也越来越多,纸张质量也得到大幅提高。代表物是宣纸。 

    宣纸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宣纸生产主要集中在泾县。宣纸因质地细薄、棉韧、洁白、紧密而著称于世。以耐老化、拉力强及不变色为最大特色,有“千年寿纸”之称。史籍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唐。唐乾符年间,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泪》中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造纸术已颇发达,并开始把宣纸用于书画了,但制作水平尚不高,仍需“用法腊之”,方可“摹写”。 

    另据《旧唐书》记载,唐天宝二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宣城郡一地献纸尤为精美。到南唐时,后主李煜监制的澄心堂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落光润,冠于一时”,可谓是宣纸中之精品。宋代大画家李伯时,曾用澄心堂纸画了一幅《五马图》,流芳百世。

 

  

《五马图》 

 

 

    砚,俗称砚台,是中国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汉代时砚已流行,宋代则已普遍使用,明、清两代品种繁多,出现了被人们称为"四大名砚"的洮砚、端砚、歙砚和澄泥砚。古代中国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之殉葬。

 

  

 

    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先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所以,现今社会上"四宝"中以砚最为多见,受人喜爱的范围也最为广泛。

 

  

 

    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出土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个春秋。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砚呢?这要追溯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欣赏笔墨纸砚的精彩,下期我们将走进花鼓戏,去感受不一样的戏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