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寰球共享。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
——中华世纪坛序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拓展于唐,过渡宋元,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篆刻流派分为:皖派、泗水派、粤派、浙派、赵派、鲁派、京派和闽派等。篆刻工具分为:印刀、笔墨砚、砂纸、印床和拓包等。
各篆刻流派印章欣赏
兴起于先秦,盛于汉,
衰于晋
“古代篆刻艺术时期”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卫宏《汉旧仪》卷上记载“天子独称架,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就说明秦代官印的等级区别十分严格。
汉代篆刻(公元前206-220年)是我国古代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巅峰。在印学史上,汉代时期篆刻是一个极其重要、极其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完善了秦王朝所建立的官印制度和官印的形制及印文规范模式。印章的使用范围扩大,体制、文字的形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无论从印章雕刻技巧和印章的数量,发展得都比较快,是我国篆刻艺术发展史第一个高峰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战事频频,因而留下来以将军印及其属官印为多。在治印技艺上尚承袭汉代。印章形制、大小、印材、钮式、印绶、印文,基本上与汉代相同,仍然保留汉印主体面貌并有所演变,这一时期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趋势。
拓展于唐,过渡宋元
“苍古敦厚,艺术起兴”
唐代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各种文化都得到发展。唐印都改为大朱印,篆书以秦篆为宗,笔法弯曲流动,有自然之趣,在汉字形体、书法艺术方面,都有可喜的创新。唐铜印、玉印、陶印总体特点无殊,但又有所别。线条粗放者,印风苍古敦厚、朴素自然。印风秀致工稳者,圆转灵动、直曲均横,笔划显得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就印章制法上,即有很大的改革,部分印章采用焊接技术焊接印文。唐武后时期,认为玺字音近“死”字,遂改为宝,这也是唐印文字应用有别前人的一个变化,一直影响至今。
唐·中书省印 唐·涪娑县之印
宋初百废待兴,官印一度袭用五代旧印。不久重铸公印时,印文多嵌“新”或“新铸”字样,以区别于五代公印。百官印一律用铜铸造,大小依官阶高低而有所区别。宋以后,使用私印渐成风气,在宋代书画中,常可发现当时画家、文人的印鉴。宋私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还保留着汉魏私印遗风。印文和印体一同铸出,阴文、字口四陷深,书体为小篆,然圆转盘曲,印面局面紧密。
在元代出现了赵孟頫、吾丘衍这样的理论和实践大家。他们倡导“印宗秦汉”,有了较为自觉的印章审美意识,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篆刻理论,加之新印材探索应用,便于更多文人介入印章创作,开创了篆刻艺术的新局面。文人印的风格追求,使之从实用工艺中分化出来,形成与书、画并称的独立艺术,并促使明清时期出现中国印章第二高峰。除文人印作品之外,元代还有花押印、八思巴印流传下来,其形式特点也为后世重视。
复兴于明,中兴于清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数是阔边粗朱文。清代官印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常设正规官,官印是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官印是长方形,叫做“关防”。
文彭之印
文彭是最早见于记载的篆刻家。文彭的治印初以牙章为主,文彭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文彭的篆刻风格被公认为典雅秀润,所刻白文印取法于汉印,朱文印取法宋元并参照小篆结构。
何震之印—— 笑谭间已吐霓虹
何震是篆刻印章“皖派”的开创者,长期与文彭合作,曾一起倡导以六书为篆刻准则,共同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志趣,使他们结成了篆刻史上第一个艺术流派,史称“文何”。他主张师法汉印,并广泛吸收先秦各种篆书的艺术特色,师古而不泥古,力求变革创新,故其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风貌,被公认为篆刻的“集大成者”。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研习和创新,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作品欣赏
本期我们一起欣赏了篆刻印章的独特之处,下期让我们走进文房四宝的世界,一起领略其中的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