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寰球共享。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
——中华世纪坛序
壁画,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早在汉朝就有在墙壁上作画的记载,多是在石窟、墓室或是寺观的墙壁,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壁画的重要一翼,它一般绘于墓室的四壁、顶部以及甬道两侧。墓室壁画的内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情况,也有神灵百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以及图案装饰,目的主要是说教和对亡者的纪念或者希望死者在冥间能过上好日子。
《徐显秀墓壁画》
徐显秀墓壁画绘在墓道的土墙和砖砌的墓室墙壁上,描绘的是墓主夫妇宴饮和出行的盛大人物画场景,是考古发掘的北齐壁画墓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璧画中既有娄睿墓和湾漳墓的人物画特点,又有其它北齐墓室壁画未能保存下来的新因素,这其中来自西域的造型观念和艺术风格十分突出。
石窟寺壁画
石窟寺是建筑、雕塑、绘画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是佛教历史的真实载体。石窟建筑依时代、地区的递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况。在石窟建筑中,雕塑是其主体,壁画是其多彩的诠释和挥致。
《维摩诘变壁画》
维摩诘是古印度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虽身在世俗,却精通佛法。这幅经变画说的是他和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激烈辩论的故事。维摩诘深受中国士人阶层的喜爱,他的形象也因此被换成了中国的士大夫。在中国文化精神的改造融合下,来自印度的佛教不断接受着中国新的阐释。
《鹿王本生图》
《鹿王本生图》是莫高窟第二百五十七窟壁画的主要题材,创作于北魏。是敦煌莫高窟壁画同类题材中保存最为完整、最完美的连环画和最具代表性的壁画之一。“鹿王本生”则讲述的是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了一个落水将要淹死的人却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释迦牟尼原是古代印度北部一个小国——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传说他因看到人世生、老、病、死很苦,便出家修行,以求解脱,后来成了“佛”。
寺观壁画
寺观壁画是中国壁画的一个主要类型,绘于佛教寺庙和道观的墙壁上,内容有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等。这种绘画形式是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兴于汉晋,盛于唐宋,衰于明清,是中国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帝释梵天图》
帝释梵天图在用色颜料上使用了纯天然矿物质和植物颜色,包括朱砂、石青、石绿、石黄、花青、藤黄、胭脂等大量使用。其线条流畅,色彩浓丽,天衣飘动,漫笔生辉,诸如帝释梵天庄严肃穆,天王金刚威武刚毅,天女侍从妩媚生动。壁画以丰富多变的线条把人物的形象、服饰完美地勾画出来,运笔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把丰富多彩、各式各类的人物,刻画得富于个性、栩栩如生。
《朝元图》
朝元图内容描绘道府诸神朝谒元始天尊,故名“朝元”。构图宏阔,气势磅礴,个个神采奕奕,表情动作无一雷同。他们之间有的对语,有的沉思,有的倾听,有的注视,神情姿态彼此呼应,成为有机的整体。服饰冠戴华丽辉煌,衣纹多用吴道子"莼菜条"线条,长达数尺,紧劲贯气,既含蓄又有力度。色彩采用重彩勾填,在冠戴、衣襟、薰炉等处沥粉贴金,更觉绚烂眩目。
《如意珠》壁画
山西高平开化寺西壁壁画中,有一部分完整地展现了善友太子本生《如意珠》的故事。从善友太子出生到观四事,从出海求宝历经磨难到安然返回造福众生,图像场面多、面积大,故事性强,密而不乱,虽处同一平面却有立体感。高度写实,比清明上河图的难度还大,世俗的一面与经变故事结合得非常出色。
中国古代壁画在相关美术史的研究之中,有着极为明确且多样的价值与意义。古代壁画作为了解当时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媒介,不仅有着风格鉴定与填补空白的价值,而且在继承传统技法与思想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本期的壁画分享就到这里了,下期让我们走进篆刻印章的世界,欣赏篆刻印章的独特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