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革命历程,传承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遵义研学活动(三)
时间:2025-06-24 点击:

苟坝会议会址坐落于群山环抱、绿树掩映之中。潺潺流水滋润了当地人的生活,古朴的建筑诉说着惊心动魄的历史。大家怀着崇敬之情踏入会址,青瓦木梁、斑驳墙壁,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重现1935年春的风云变幻。苟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当时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形势,围绕是否攻打打鼓新场,党内产生了激烈争论。毛泽东同志凭借着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信念,力排众议,坚决反对贸然进攻。为了说服党中央改变作战计划,毛泽东在深夜提着马灯,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前往周恩来住处商议。这盏马灯不仅照亮了黑夜,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未来。最终,党中央经过慎重讨论,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避免了红军陷入敌人的重围,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参观过程中,教师们驻足凝视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回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深刻感受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以及他们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责任担当。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教师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伟力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离开苟坝会议会址,教师们来到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花茂村。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曾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近年来,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花茂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漫步在乡间小道上,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陶艺文化一条街里,传统的陶艺作坊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一件件精美的陶艺作品展现出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特色农家乐里,飘出阵阵诱人的饭菜香,热情好客的村民用质朴的笑容迎接八方来客;田园风光中,一片片绿色的农作物茁壮成长,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彰显着农业科技的力量。
娄山关,地势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战斗遗址,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座精神丰碑。教师们沿着陡峭的山路,重走红军战斗过的道路。一路上,险峻的山势、茂密的植被,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当年那场激烈的战斗场景。在娄山关战斗遗址陈列馆,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带有弹痕的武器装备,生动地再现了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的壮烈画面。1935年2月,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后回师黔北,取得了娄山关大捷,这是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为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和红军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站在娄山关之巅,教师们心潮澎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同志的豪迈词句在耳边回响,更在心中激荡。这不仅是对革命先辈们英勇精神的赞颂,也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要传承和弘扬娄山关战斗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
此次实践研修活动,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精神淬炼。从苟坝会议的历史抉择,到花茂村的乡村振兴,再到娄山关的革命壮举,每一处实践地点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让老师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紧密相连的科学真理。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将这些生动的实践案例融入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供稿人: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