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100件大事之——七届三中全会
更新日期:2021-06-16 浏览次数:0
新中国成立后,在形势错综复杂和国家财政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为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英勇顽强的斗争,到1950年5月,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但还没有根本好转。
为制定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策略方针,1950年6月6日至9日,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35人,候补中央委员27人,各省市党委书记、中央各部委负责同志34人。
七届三中全会代表合影
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刘少奇、陈云、周恩来、聂荣臻分别就土改、财经、外交与统战、军事等问题作了报告。毛泽东在书面报告中指出:我们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已经开始好转,但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为此,会议确定要做好土改、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肃清反革命、整党等八项工作,以争取在三年的时间内,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会议强调必须稳步前进,调节同各个方面的关系,团结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而不要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会场
七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中央全会,对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迅速战胜财政经济困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供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